首页 > 被忽悠买保险

被忽悠买保险

近期黄先生的母亲到银行存款,但是却被银行强行推了一款三年期的银行保险,三年期后,已支付保费并不能取出来,下面带您了解一番。投诉:银行存款,却成了买保险25日上午,黄先生向投诉,反映他母亲在一家银行办理存钱业务,后来竟被忽悠办了一份保险。黄先生称,他在外地工作,前几天母亲打电话说她心理不舒服,追问之下才知道她被银行和保险公司给忽悠。听到黄先生如此一说,银行负责人表示这个可能是保险公司业务员做的,让去找保险公司。对此,黄先生表示接受不了,就算放在银行也有利息,何况是3年定期。为此,双方没有达成协商,黄先生表示将向保险公司上级反映情况。
近年来,互联网保险业务蓬勃发展,在给保险消费者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风险隐患。为此,保监会做出提示,在互联网买保险谨防被“忽悠”。保监会表示,在互联网平台购买保险时着重要注意两类风险:一类风险是产品宣传藏“忽悠”。目前互联网保险险种主...
今年陈先生已70岁,准备退保支取这笔“较大数目款项”时才发现该条款并未被写进保险合同里。法律界人士认为,中老年人发生保险纠纷的核心原因在于证据意识的缺失和对于合同文本的忽视。近日,在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的调解下,陈先生和保险公司已经签订了调解...
推销产品时暗示可退税“买保险可以退税了!”此时吴小姐略有犹豫:“只要你买了保险,评保单到相关部门退税,在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时候退。”为了佐证她的说法,吴小姐甚至搬出了国务院19号文件中所提到的“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买保险退税正是...
4000元被忽悠买了保险案例一:陕西的侯师傅像往常一样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准备将自己辛苦积攒的4000元存进银行时,银行大厅内一位穿制服的工作人员走过来,了解到侯师傅要办理存款业务时,悄悄地将他拉到一边,说现在有一种高利息存款方式,只需存款...
买保险时如何提防被忽悠呢?很多投保者往往本来是去办理存款等简单业务,但是经不起营销人员的劝导,在未经研究清楚产品特性前就买下了产品,从而导致了被忽悠。一直以来,保险给予投保者的印象都是安全。比如某些分红险会表示,投保人购买后,每两年可获得保...
陈女士投诉称,某人寿保险忽悠消费者。直到今年三月存单到期,陈女士去银行表示需要将存款取出时却被工作人员告知她手上持有的不是银行存单,而是某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保单,钱根本就没有存入银行,要取款需要去找某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对于某人寿保险...
法律界人士认为,中老年人发生保险纠纷的核心原因在于证据意识的缺失和对于合同文本的忽视。20年来,陈先生每年都坚持缴费近千元,共缴费17430元。今年陈先生已70岁,准备退保支取这笔较大数目款项时才发现该条款并未被写进保险合同里。该保险公司客...
日起自己五年前到银行存款被忽悠买保险的经北秦皇岛市民王大爷依然又气又悔。时间追溯到5年5岁的王大爷攒了2万元备存到秦皇岛市海港区河东一家银备不时之需。等3天后取回保险合同大爷傻了同上清楚地写着保险截止日期是2065年。气愤的王大爷本想找保险...
去年9月,吴先生到某银行存款,柜员表示存定期利息不多,游说他买了一份年交5000余元,期限5年的人寿险。近日,他急需用钱,便想退保,却被告知只能拿回不到70%的保费,这令吴先生很难接受,因为当初并不知道退保有这么多损失。无独有偶,蒋先生去年...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保险都是忽悠人的,其实这是人们错误的认知,因为保险本身就是合同,是不会骗人的,那么,买保险怎么样买比较好?然后是有顺序的购买保险,遵循的原则是,先保障后理财,先解决风险再解决赚钱生钱,一般是先购买意外险和住院医疗险,然后选择...
近日,记者接到不少关于理财型保险的投诉,大多数投诉者在购买理财型保险时,被业务员忽悠没有弄清产品存在的风险,最终导致利益受损。昨日,记者走访江城各大保险公司,收集了理财型保险的各种购买要诀,帮市民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任何一款理财产品都存在风险...
80岁的许先生表示,他5年前在银行花2万元买了一款保险产品,今年8月1日到期,他7月下旬就拿着保险合同到银行咨询,在银行驻点的保险业务员非常热情地要帮助许先生办理到期领取手续,许先生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欣然答应,把身份证、存折、保险合同一并...
9月28日,一位从事保险销售的张小姐打电话向记者报料,称自己被一个客户忽悠了,而且损失还不小呢!在我们印象中,保险销售员个个都是能说会道,伶牙俐齿,要跟形形色色的人都打过交道,这怎么就被客户忽悠了呢?张小姐说,上周六晚上她接到一个老客户打来...
实际上,保险推销产品是一种正常的营销手段,本来无可厚非,然而部分保险代理人恶意推销产品,少说或者不说除外责任等对客户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信息,为了卖出保单,片面迎合客户的心理,“忽悠”客户。那么,面对保险推销,我们如何鉴定推销人员是否在“忽悠...
在保险行业中,销售误导仍是当前一大顽疾。对保险消费者来说,有意识地防范各类销售误导,不被保险营销员忽悠,同样至关重要。犹豫期内,投保人可无条件解除保险合同。中国保监会日前下发的《意见》首次对销售误导提出明确定义,相关人员或企业通过欺骗、隐瞒...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您想咨询什么险种?
重疾险
定期寿险
医疗险
意外险
年金险(终身寿)
帮我定制
免费预约
我同意接受[个人信息使用授权]。 您提供的个人信息用于我司后续致电进行保险产品介绍及投保协助,我们不会泄露给任何第三方或其他用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