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推出政策性农业保险

长期以来,农业风险高、经营波动大,农民都期盼能将大宗、特色农产品装入“保险箱”,分散风险、保障收益。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增强农业和农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区自2007年8月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8年来的连续性政策表明,农业保险作为一项政策性保险,无论对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稳定农民增收,还是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保障三农,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区农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我区已累计推出各类政策性险种21个,主要种植业保险承保面达到100%,能繁母猪、奶牛、农机保险实现全覆盖,高效设施农业所开办的险种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保与不保大不同。举例来说,一亩水稻,从栽秧到收割,各类成本支出将近1000元,利润在400元左右。水稻对种植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地势高的地方容易干旱,地势低的田地又容易遭受水灾,种植风险大。有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民发展农业少了后顾之忧。按规定,我区水稻保险费率为4%,算下来每亩保费22元。在保费上,国家采取补贴政策,各级财政共补贴15.4元,农户只承担6.6元。6.6元的支出,最多可获得550元赔偿,对于广大种植户来说,是一件划算的事。 在灾害面前,农业保险是农民的保护伞。
8年来,我区农民享受财政保费补贴的资金规模逐年增加,农业保险保费总额累计达到3.71亿元,各级财政补贴保费达2.63亿元,占总保费的70.9%。农民获得的受灾理赔也不断增多,截至目前,我区累计已有100多万次农户从农业保险中受益,支付各类理赔款1.9亿元,赔付率达到52%。2014年,我区农民自缴2897.07万元,实际支付农户受灾理赔款6412.72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已实施多年,但目前有很多农民对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分不清,也有不少农民对种植性保险政策不清楚,对养殖业政策性保险也只是一知半解。同时,在政府每年支出了这么多的超赔资金后,仍有部分农民觉得农业保险“不划算”。农民自己心里有本账,比如说,一头能繁母猪的市场价格为3000元,如果因为疫病死亡了,按照封顶赔付,只能赔偿1000元,因此农民就觉得这笔账不划算。 “农业保险的账不是这么算的。”农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农业保险保的是物化成本,即农药、化肥、种子、饲料之类,不赔产值。
农业保险的标的都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标的价格在不断变化,赔付时要根据灾害发生的价值计算。要正确估测损失程度,预测未来的产量、产品质量以及产品未来的市场价格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市场售价并不是赔付的标准。”该负责人给记者详细算了一笔账,拿水稻来说,一亩地单位保额为550元,如果在水稻生长期间,发生自然灾害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分孽期、抽穗期还是成熟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赔付标准,而具体的赔偿则要等到水稻成熟时,由农业专家测量自然灾害对产量的影响,如灾情发生在分孽期减产20%,就按单位保额乘以分孽期所占的40%保险赔率再乘以20%的减产率,即每亩赔付44元,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还要减去10%的免赔率进行赔偿。“并不是保险金额为550元,受损了就赔550元。”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色是广覆盖、低保障,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化成本进行基本保障,减少农民的因灾损失,同时帮助其恢复生产。近年来,我区切实将“农业保险”这项利国利民工作落实到实处,力求实现“公平、公正、真实”,使农民真正受益,让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业抵抗风险灾害倾力编织了一张“防护网”。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