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清明参透生死

在中国传统节俗中,既是节气又兼节日的只有清明。本来节气是节气、节日是节日。清明前一到两天,有个寒食节,主要内容是扫墓祭奠,从唐代以后,合二而一,寒食的习俗置代到清明,所以清明也成了一个节日。
清明节俗称鬼节,是充满悲戚的亡人的节日,但却在这样一个“泉涓涓以始流,木欣欣以向荣”的季候,也算“一阴一阳之谓道”罢。
不温不火的清明,熏风细雨的清明,宁静安详的清明,象一位心智澄明的长者,每年在这个时刻,提醒我们与故人亡灵交流,思考生的意义和死的内涵。
喜生而恶死,是人之常情。孩子出生,攥着拳头,哭喊着,大家都高兴、庆贺。有人死去,撒手伸掌,微笑着,大家都悲伤、哀悼。生与死是人生的重大课题,生与死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过程。老子看得明白,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是什么,是祭祀时用的草扎的狗形的贡品,用完了一扔。这里所说的“不仁”是假借常人的角度,实际上谁也无法“仁”。你能让所有的生物和人不死吗?“不仁”是规律,“仁”只是情理。庄子想得透彻,他老婆死了,“鼓盆而歌”,别人说:你不悲泣也就罢了,怎么还敲着瓦盆唱起歌来了?他说:你们哪儿知道,她去的地方比我这里好!
正确地看待生,容易;豁达地面对死,困难。小沈阳调侃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听后大家都笑,为什么笑,他说了真话。这是一个说真话就是幽默的年代。古人讲:“哀莫大于心死。”许多人不是因为有病才死,是因为有病被吓而死。许多人不是因为年老才死,是因为恐惧先没了精气神。其实,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美丽的一部分,让孩子从小受到适当的死亡教育,可以让他们树立热爱并敬畏生命的意识,确定人生的意义。毕淑敏在谈到死时说,她死后要穿一身旧的丝绸衣服,放一首徐缓的中国民间音乐。企业也会有生死,基业长青的能有几家?死得不要太难看,太没尊严,就不错了!
现在,中国每年有700万人去世,以每个逝者有5个直系亲属,10个左右朋友计,每年就要有3500万人要承受丧亲之悲,7000万人承受失友之痛。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也实在是一件大事儿。北京肿瘤医院副院长顾晋说:“人生好比坐上一列火车,从出生就来到车上。有的人因为生病或特殊变故先下车了。对于那些先下车的人不要害怕。因为我们大家早晚都要下车,我们还会见面的。”人生在世,来去匆匆,终免不了黄土覆盖,坟莹一冢。你看,家和冢两个汉字区别不大,古人造字时早就有宿命在这里了。
什么是清明,古人说:“虚壹而净,谓之大清明。”就是说清明就是神志思虑清洁明朗。现今红尘滚滚,器物纷扰,已少有人做到心灵清明,宁静致远,面对物欲,守不住自己的主张和信念,面对生死,参不透生命的本质和意蕴。
清明,是一个怀念的日子,一个回忆的日子,一个思考的日子,一个生者与死者会唔的日子。让我们慎终追远,感物惜春,做到心灵的清明。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