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零容忍指的是

近日,“福喜肉”和转基因大米重击中国人的心,对食品安全的忧虑卷土重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钟凯认为,应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食品安全问题,虽然实现“零风险”不现实,“零容忍”却是能做到的。
“零容忍”指的是:假如有企业不遵守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超量或超范围使用添加剂,那么不管这样的食品会不会给消费者健康造成损害,政府部门都应加以惩处。假如企业向食品中非法添加一些本来不能食用的物质,比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那么就算加一点点,都会受到严厉打击。
随着食品生产和食品贸易的发展,食品业界的分工越来越细。当消费者拿起一个麦当劳汉堡或一块必胜客比萨的时候,也许吃到的是上海的鸡肉、河北的面粉、山东的蔬菜、天津的油、北京的调料……。数十个企业合作生产出一个食品并不稀奇,即使原料来自数十个国家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分工合作使每一个食品生产的参与者更专注也更专业,然而更多的参与者也意味着“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风险变大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越来越难了。这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媒体评论说,食品安全监管应该具有“卧底精神”。
纵观三鹿奶粉、染色馒头、皮革酸奶等近年食品安全事件,其发展轨迹惊人相似,大抵都是“记者暗访——媒体曝光——舆论关注——监管介入”。本应在市场一线扮演“守夜人”角色的监管部门,却总是跟在媒体后面,等到丑闻曝光舆论哗然之后充当“救火员”。
要想发现食品安全问题,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一些违规行为早已成为行业的公开秘密,企业内部也是毫不避讳。“福喜肉”事件中,记者通过卧底发现,福喜内部的公开邮件对违规记录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记录,更有员工坦言,只要上级部门不打招呼偷着来,就能看到真实的情况。
在笔者看来,食品监管最缺的就是记者这种“卧底精神”。正因为我们的监管浮于表面,不够深入,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昭然若揭的违规问题却浑然不觉。这一点不解决,即使制度再规范、标准再细化也形同虚设。
“过期原料优先安排在中国使用”,福喜公司的潜规则无异于对我们食品监管的叫板。对此,监管部门必须拿出媒体的“卧底精神”,把身子俯下去,让问题浮上来,切实通过暗访、突击检查等方式,掌握和查处违规行为,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这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端正认识,转变作风的自动自发,同时更离不开完善制度、厘清权责的机制倒逼。
我国的食品总体上是安全的,是有很大进步的。当然,其中的问题确实也不容忽视。今年7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布了针对11大类食品552批次样本的抽 检结果表明,合格率达95.3%。数据显示,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食品合格率仅为50%~60%。以酱油为例,过去是作坊式生产,合格率较低,现在大 品牌酱油的合格率几乎达到100%。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