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险种保险

保险中介机构迎风口 单一产品盈利模式缺乏竞争力
自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以来,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开始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保险中介机构已经超过2000余家。有业内人士表示,保险中介正日益成为保险业增长的“风口”。
据《中国保险行业及中介模式发展分析报告》数据统计显示,保险中介渠道作为营销、理赔等提供保险服务的主渠道之一,保费收入占比自2013年后逐年增加。其中,2013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占全国总保费的比例为80.3%;2014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占比为79.8%;2015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占比高达91.6%。
除了保费贡献率,在数量上,保险中介机构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截至去年末,我国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已经达到2647家。仅2017年,监管部门就核准了25家保险中介机构的相关业务。同时,还吸引了包括BAT等互联网巨头在内的大量资本的布局。

“亚洲保险中介第一股”泛华金控的董事长兼CEO汪春林认为,中国已经开启保险行业发展的黄金20年。在保险行业产销分离的大趋势下,保险中介作为保险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未来五年左右,必然会出现千亿级规模的巨无霸。

而如何才能成长为保险中介市场的巨无霸?汪春林进一步指出,要具备精准的战略研判和清晰的市场定位、充足的资本支持、全面的金融产品。
“小作坊式”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当今做好中介业务,“基本成形的投资”和“基本的技术支持”两个因素必不可缺。再次,从盈利模式上来说,单一产品的保险中介,盈利模式是非常单薄的。重成本之下,单产品盈利非常困难。只有多产品去满足客户的购买需求,才能够形成持续稳定的客户、业务和利润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徐晓华也表示,保险中介在整个保险市场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无论在规模、数量,还是在模式、地位方面,仍然与欧美市场有着极大的差距。然而,差距的背后也是极大的机会。可以预见,在中国保险市场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也将给保险中介行业提供巨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未来,中国保险中介机构应不断寻求模式创新,专注于特定领域,如寿险公估、再保险经纪等细分业务。同时,加强平台化方向管理和互联网的应用。
未来保险市场规模可能达到几万亿,乃至几十万亿。作为一家保险中介机构,在细分市场中找准定位,做好擅长的事情,并专注地做下去,一定会有很好的收获。
保险中介机构迎风口 单一产品盈利模式缺乏竞争力
自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以来,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开始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保险中介机构已经超过2000余家。有业内人士表示,保险中介正日益成为保险业增长的“风口”。
据《中国保险行业及中介模式发展分析报告》数据统计显示,保险中介渠道作为营销、理赔等提供保险服务的主渠道之一,保费收入占比自2013年后逐年增加。其中,2013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占全国总保费的比例为80.3%;2014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占比为79.8%;2015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占比高达91.6%。

除了保费贡献率,在数量上,保险中介机构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截至去年末,我国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已经达到2647家。仅2017年,监管部门就核准了25家保险中介机构的相关业务。同时,还吸引了包括BAT等互联网巨头在内的大量资本的布局。

“亚洲保险中介第一股”泛华金控的董事长兼CEO汪春林认为,中国已经开启保险行业发展的黄金20年。在保险行业产销分离的大趋势下,保险中介作为保险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未来五年左右,必然会出现千亿级规模的巨无霸。
而如何才能成长为保险中介市场的巨无霸?汪春林进一步指出,要具备精准的战略研判和清晰的市场定位、充足的资本支持、全面的金融产品。
“小作坊式”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当今做好中介业务,“基本成形的投资”和“基本的技术支持”两个因素必不可缺。再次,从盈利模式上来说,单一产品的保险中介,盈利模式是非常单薄的。重成本之下,单产品盈利非常困难。只有多产品去满足客户的购买需求,才能够形成持续稳定的客户、业务和利润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徐晓华也表示,保险中介在整个保险市场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无论在规模、数量,还是在模式、地位方面,仍然与欧美市场有着极大的差距。然而,差距的背后也是极大的机会。可以预见,在中国保险市场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也将给保险中介行业提供巨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未来,中国保险中介机构应不断寻求模式创新,专注于特定领域,如寿险公估、再保险经纪等细分业务。同时,加强平台化方向管理和互联网的应用。
未来保险市场规模可能达到几万亿,乃至几十万亿。作为一家保险中介机构,在细分市场中找准定位,做好擅长的事情,并专注地做下去,一定会有很好的收获。
华夏人寿单一最大股东最终花落谁家?
历时四年之久,华夏人寿大股东花落谁家或将尘埃落定。继华资实业、中天金融相继抛出“入主”计划却双遭搁浅后,近日,市场再次传出正大集团收购华夏人寿30%股权。细究该公司股权备受资本大亨青睐的原因,保费规模攀升、盈利稳定以及寿险牌照稀缺或是主因。不过,股权抢手、业务猛增的背后也存隐忧,最新披露的偿付能力二季报显示,该公司上半年净现金流为负、偿付能力充足率持续走低。
股权频频“被倒手”
华夏人寿单一最大股东最终花落谁家备受市场关注,近日,正大集团成为“热门人选”。
据业内传言,目前华夏人寿已与正大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正大集团将收购其约30%的股份。若收购完成,正大集团将成为华夏人寿单一第一大股东。不过,该股权转让事宜仍需等待监管部门批准。
半路“杀出”的正大集团背景几何?公开资料显示,该集团在泰国亦称卜蜂集团,由泰籍华人谢易初、谢少飞兄弟于1921年创办于泰国曼谷,以农牧食品、商业零售、电信电视三大事业为核心,同时还涉足金融、地产、制药、汽机车、机械加工等10多个行业领域。截至目前,正大集团在中国设立企业超过400家,总投资超1200亿元,年销售额近1300亿元。
对此,记者采访华夏人寿,该公司表示,目前没有股东方面的消息可以发布。
值得一提的是,正大集团并非首次涉猎国内保险业,该集团是中国平安的第一大股东,全资子公司NewOrientVenturesLimited、商发控股,以及其他下属子公司合计持有中国平安H股16.5亿股,约占平安总股本的9.04%。
而在此前,中天金融、华资实业都先后计划“入主”华夏人寿。2017年11月,中天金融曾发布公告称,拟收购华夏人寿21%-25%的股权,成为华夏人寿第一大股东。彼时,由于其资产规模远不及华夏人寿,因此被媒体解释为“蛇吞象”。而最终2018年12月,中天金融发布公告称收购华夏人寿股权短期内无法完成。
更早间,华资实业就计划定增并增资华夏人寿,定增募资不超过316.8亿元,增资完成后对华夏人寿的持股比例不超过51%,不过该计划也落空。
而目前的股权信息显示,华夏人寿的股东共有11家,北京世纪力宏计算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千禧世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对华夏人寿的持股占比分别为20%,并列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
某金融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通常保险公司大股东更换,将会引起董事会、管理层以及长期战略、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变动,在短期内有一定影响,不过现代公司治理是股权与治权分离,股东变换对企业运营来讲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缘何备受追捧
资本大亨“你方唱罢我登场”,为何华夏人寿的股权如此受青睐?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华夏人寿保费规模攀升,并且保持连续盈利,可为股东带来稳定的资金流。此外,寿险牌照的稀缺性是各路资本想入主保险公司的重要原因,同时资本也看好寿险业的发展前景。
数据显示,华夏人寿成立于2006年12月。自2012年现任CEO赵子良进入华夏人寿后,该公司业务呈现突飞猛进的增长态势,2016年华夏人寿保险业务收入为473.23亿元,较2015年的79.96亿元翻了6倍有余。
保费飞速增长的同时,该公司已连续五年保持盈利。其中2014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1.54亿元,2015-2018年,该公司实现盈利分别为14.63亿元、9.6亿元、40.76亿元、26.38亿元。
此外,截至2018年底,华夏人寿总资产达5102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2倍。截至1月3日,华夏人寿人力规模突破50万人。
那么,这家成立13年的寿险公司估值如何?此前华资实业对华夏人寿的估值在600亿元左右,而中天金融对华夏人寿的整体估值为1200亿-1500亿元。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保险公司的真正价值,需要非常专业的精算人员联系公司的精算假设等因素进行估值评判。
但不可否认的是,寿险牌照属于稀缺性资源。据了解,2018年至今,我国中资保险牌照仍为零批筹,此前2016年获批筹建的保险公司有12家,2017年降至6家。有保险公司高管曾向记者透露,仅一张寿险牌照的价值至少可达50亿元。
高速扩张背后现隐忧
而华夏人寿高速扩张的业绩背后隐忧暗存。
今年上半年,华夏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236.1亿元,同比增长72.88%,但净利润5.21亿元,同比下降82.9%。具体来看,该公司一季度净亏损4.03亿元,二季度盈利9.25亿元。
对于上半年盈利显著下降的原因,华夏人寿向记者表示,2019年一季度公司收益浮盈没有变现,综合收益70亿元;二季度公司保险业务及投资业务稳定增长,成本费用合理管控,实现净利润9.2亿元。
同时,今年上半年华夏人寿的净现金流数据为负。其中,一季度华夏人寿净现金流为-52.2亿元;二季度为-50.96亿元,流动性压力未得到有效改善。
对此,华夏人寿相关负责人解释称,从负债端来看,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入103亿元,流动性充足。在投资端,一季度资产现金流流出74.79亿元,主要用于投资普通股票;二季度资产现金流流出87.67亿元,主要用于投资普通股票和上市公司股权。
此外,华夏人寿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还显示,公司未来3个月内、1年内、1-3年内综合流动比率分别为558.88%、637.22%和37.47%。华夏人寿方面表示,总体而言,公司资金充足,资金使用调配合理,公司流动性风险较低。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家保费收入排名靠前的人身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近年来却一直偏低。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华夏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13.19%,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0.16%。虽然符合监管标准,但与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保险等规模较大的公司相比,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数据也较低,同时该数据处于人身险行业同期靠后的位置。
对此,华夏人寿表示,公司在长期满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通过持续优化业务结构、管控负债成本,经营效益持续向好,2019年二季度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上季度小幅提升,对比2018年同期提升明显。
不过,有保险资管人士向记者介绍,通常寿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将对公司投资产生影响,也不利于一些业务的开展。
同时,该公司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16-2018年,该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都相对较低,其中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在61.43%-99.26%的区间,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处于106.58%-128.96%的区间。

而偿付能力是代表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由此确定保险公司是否具有与其风险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虽然银保监会对保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最低监管要求分别为50%、100%,但根据相关规定,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60%或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的偿付能力风险较大的保险公司将被重点核查。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