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变保险;律师称可向法院起诉

昨天上午,67岁的周大爷在看了晨报报道的《15万的怎么变成了保险》之后,拨通了晨报热线966966。周大爷说,自己也有和报道中的汪先生类似的遭遇。
他当时跟我说随时都可以取钱,我才买的。 周大爷回忆说,2010年1月,自己去沙坪坝区天星桥某银行存钱。在排队等候的过程中,一名身穿银行工作服,佩戴工作牌的工作人员主动与周大爷交谈。
工作人员向周大爷推荐了一款理财产品:每年只存一万,连续存款三年,就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息和分红,收益比银行存款好很多。周大爷考虑了一会儿,就在这位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办理了这种理财产品。
直到去年,周大爷想要取钱时,才发现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其实是一份保险,而且保险期为10年。 如果现在取的话,要被扣4000多元的违约金。
他们最开始态度比较强硬,说我退保后已支付保费都拿不回来。 周大爷说,后来他看了相关新闻,发现这份合同上的受益人是自己儿子的名字,而儿子因为当时在外地,并没有在这份合同上签字,而是由他代签的。 如果受益人没有签字的话,就是无效合同。 周大爷提出这个问题后,保险公司表示愿意将3万元已支付保费退还。
但周大爷不接受保险公司的处理方法。 他们至少要把这几年的利息还给我。 周大爷坚持不肯让步。经过多次协商,昨天下午,保险公司终于再次让步,退还了周大爷三万元已支付保费和部分利息。周大爷对这个处理结果,表示基本满意。
昨天上午,市民汪先生看到重庆晨报启动 3 15 特别报道后,道出了自己在五年前遭遇的一次消费陷阱。
稀里糊涂买了保险
2008年,汪先生在渝中区大坪九坑子的一家银行存钱,工作人员建议汪先生买一种理财产品,一年交50000元连存3年,到时会得到固定的已支付保费和利息16万多元,三年后就可以取钱。汪先生不急着用钱,就办理了这种理财产品。
去年,汪先生的儿子读大学急需用钱,于是拨打了合同上的客服电话询问如何取钱。
她说我现在把钱取出来,要损失1万多元。 汪先生此时才发现,自己花15万元稀里糊涂地买了一份10年期的保险,要到2018年才能拿保单现金价值超过已支付保费金、利息和剩余的分红。
昨天,汪先生赶到银行问工作人员为何当初没有说明这是保险,对方没有正面回答, 可能是有点误会。
保险公司让他再等三个月
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告诉汪先生,从2009年到2012年,汪先生每年的分红都在1000元以上,汪先生提前取钱的话要承担一笔违约金。工作人员建议汪先生再等三个月,这份保险满5年后,他取回的钱就能基本达到已支付保费15万元。汪先生最终决定不提前退保,但想通过自己的遭遇给大家提个醒。
律师称可向法院起诉
重庆丽达律师事务所涂绪律师表示,已在2010年规范了银行人员代理保险公司业务的具体操作细则。
市民在不明真相情况下购买了保险理财产品,可以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涂律师说,胜诉的关键是要证明自己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购买的,保险公司未尽到法定的告知义务,以及保险公司或银行有误导的行为。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_副本.jpg)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