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地区的社会养老金问题

老年人贫困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长期面临的社会问题,也是精准扶贫的对象之一。社会养老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几乎和传统缴费型养老金计划同时出现,但长期以来,除了北欧国家和英联邦国家外,在其他大多数国家养老金体系中一直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其重要性并未得到充分重视。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最近发布报告称,养老金的低缴费率与大量的非正式就业,将会在2030年前对拉美地区国家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亟需深化改革。
当前,拉美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以个人专有账户为主的养老金模式。这种模式是智利1981年率先创立的。在此模式下,个人缴费全部存入专用账户,由专门的养老金管理公司进行经营管理。缴费者退休时,再由账户的财产积累转化为养老金给付。拉美许多国家随后以此模式为蓝本,对养老金体系进行了改革。这一改革曾对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据统计,1981年至2001年间,拉美地区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4.63%,其中0.49%的贡献来自养老金体系改革。尽管如此,这种养老金模式始终为两大因素所困扰:一是覆盖率低,二是存在大量非正式就业。
从理论上说,社会养老金是降低老年贫困的一个有效工具,但实践效果如何还要具体分析。从拉美地区各国实践情况来看,社会养老金的精准扶贫效果非常显著。 首先,社会养老金不仅直接降低了贫困率,而且更大幅度地缩小了贫困人口与贫困线之间的差距。
其次,社会养老金作为普遍享有的社会权利,通过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提高了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
最后,具体而言,减贫效果还要取决于老年人所在的家庭结构和成员人数情况。拉美地区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是家计调查型社会养老金,待遇资格条件取决于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而不取决于个人收入情况,而受益人却只能限定为老年人。因此,家庭人口数越多,减贫效果将越弱。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