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寿重疾险保险中的一些所谓“陷阱”主要源于对保险产品的不完全了解或误解。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寿重疾险保险“陷阱”及解释:
1.疾病保障范围广但条件细致严格:
-保险公司为了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可能会增加疾病保障的种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保障范围越广就越好。实际上,一些新增加的病种可能是发病率较低或几乎不会发生的疾病。同时,即使病种多,但每种疾病的理赔条件也可能更加细致严格。
2.消费型重疾险与终身型重疾险的选择:
-消费型重疾险的保费通常比终身型重疾险低,但保费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到一定年龄时,消费型重疾险的保费可能会高于终身型重疾险。此外,被保者还有可能因为身体因素被保险公司拒保。
3.对重疾险的定义误解:
-许多人误以为只要被确诊为合同约定的疾病即可获得赔偿。但实际上,重疾险对于疾病的定义往往非常详细,并有明确规定。例如,某些疾病需要达到特定的状态或经过特定的治疗才能获得赔付。
4.保额并非越高越好:
-购买重疾险时,保额的选择并非越高越好。保额应根据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治疗重大疾病的实际需求来确定。过高的保额可能导致保费的增加,而过低的保额则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保障。
5.返还型重疾险的误解:
-返还型重疾险通常宣传为“有病治病,没病返钱”,但实际上这类保险的保费通常较高,且如果出险,理赔后合同结束,之前多交的保费不会返还。此外,返还的保费实际上是多年无利息的定期存款,其实际价值可能远低于支付的保费总额。
6.分红型保险的误解:
-分红型保险以其“参与保险公司利润分配”为卖点,但实际上分红并不确定,且回本周期往往很长。购买分红型保险时应保持理性态度,不要过分追求分红收益而忽视了保险的本质——风险保障。
7.捆绑型保险的陷阱:
-捆绑型保险看似一份保单涵盖了多种保障,但实际上可能存在保费高昂、保障低效的问题。例如,某些捆绑型保险可能设置了“共用保额”的陷阱,即不同险种之间共享保额,导致实际保障降低。
为了避免这些“陷阱”,建议在购买人寿重疾险时明确自己的需求、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并理性看待分红和返还等附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