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所谓的“对等关税”挑衅之下,目前,中国对产自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125%关税。
也就是说,美国商品如果想进到中国,100块的东西,得交125元的税,进口成本大涨!
很多朋友担心,这次关税战会不会对我们看病买药有影响?
毕竟,生活中很多药品,小到给孩子治肺炎的希舒美,大到一些几十上百万一针的抗癌药,背后都有美国的身影。
以2024年为例,中国医药产品进口总额达914.1亿美元,其中美国进口便高达150.6亿美元,占总额16.5%,位列第一。
那关税战之下,美国药是否会大涨价?我们看病就医可能受到什么影响?今天就和大家来一起探讨下。
首先要强调一个细节,有些朋友可能会认为只要是美国品牌、美国公司的药品,都会受到影响。
其实不是,这次关税只针对美国本土生产的商品,换句话说,产地不是美国的就不受影响。
比如下面这个是美国辉瑞公司原研的希舒美,但仔细一看,产地是辽宁大连,那像这种药品,就不受影响。
那到底哪些药品是美国本土生产,而我们又有进口的?
根据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整理,目前在美国生产并进口到中国的药品有144种,涉及规格300余个。
我们挨个扒了一下,发现这里面,接近一半的药都有境内生产的药品可替代。
有的是药企直接在中国建厂生产的,也有的是国产药企生产的仿制药。
就比如阿斯利康的达格列净片,也就是2型糖尿病常用的“安达唐”,在国家药监局就能搜到3类:
分别是进口药、原研药、仿制药。
可以预料到:这些在国内就能生产的原研药或仿制药,受关税直接影响不大。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有些药只能依靠进口,没有原研药及仿制药,那会不会供不应求甚至大涨价?
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各方各面的博弈,目前也没有相关药企站出来明确表态,网上大家的声音也很多。
有人认为这些药可能会涨价,因为:
但在我们看来,大家还是不用太过悲观:
首先,很多药企可以绕开关税政策,毕竟现在关税战集中在中美两国,但很多药企都有在其他国家生产,完全可以从其他国家转进口,避开关税影响。
第二,药品原料成本对定价影响不大,尤其是创新药、昂贵药,最大的成本是前期研发投入,这部分并不受关税影响。
就算原材料、生产设备等成本翻倍上涨,对药品最终的定价影响也不大。
第三,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提高售价可能会提高公司营收,但长期来看,无疑是给了其他药企弯道超车的机会。
为了维持市场占有率,这些巨头药企可能也会格局打开,选择牺牲短期利润的“不涨价”策略。
从目前市场表现来看,大多数进口药供应也保持平稳,美团自营大药房负责人也曾公开表示:暂未发现进口药上游供给受到影响。
所以,对于美国进口药,我们认为涨价空间有限,部分短缺药品可能短期会有波动,但中长期影响都不大。
那除了进口药,关税战对我们的看病就医,是否还会带来其他影响?我们继续往下看。
其实,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关税战之下,受影响更大的,应该是医疗器械类。
据“药智医械数据”统计,2024年,美国仍是中国最大的医械进口贸易国家,占中国进口市场的22.82%。
像CT扫描仪、核磁共振仪、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人工关节等高端医疗器械,目前我们都还高度依赖美国进口。
虽然这几年国产替代率在逐步上升,但短期内仍无法完全“去美化”。
再加上设备不像药品,它们的材料成本占比更高、上下游供应链更复杂。
一方面,高端医疗设备可能需要成千上万个配件,还涉及超导材料、高精密零件、高纯度金属等,成本相对药品原材料会贵很多。
而另一方面,这些配件,美国又很难全链条生产,只能找其他国家,比如找我们买。
这就会导致:美国找我们买配件时,要交一次税;而我们进口美国产的设备整机时,又要再交一次税。
一来一回之下,关税影响会被放大。
所以,在关税战大背景下,医院如果想购买进口设备,或者需要更新维护,成本可能都会增加。
这也意味着,各级医疗机构在高端设备的更新升级这块,可能节奏会放缓。
往小了说,可能影响我们看病检查的效率,甚至会在DRG影响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压缩我们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选择权。
往大了说,不同地区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又面临新的压力因素。
但长期来看,这也会倒逼国产替代加速,以腹腔手术机器人为例:
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共中标18台腹腔手术机器人,其中,进口品牌12台,国产品牌6台,平均中标价分别是1833万和1458万。
要是关税战之后,进口品牌价格变贵,相信国产品牌的突破还会进一步提升。
到那时,采购/维护成本可能会大幅下降,各级医院装备量会更多,反而能让我们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看病。
当然,以上所有分析与预测,都只是一家之言,视野可能很有限,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想法。
关于关税战对我们看病就医的影响,可能你还会有下面这些疑问,咱们也一起来聊聊:
1、担心进口药涨价缺货,有必要囤一点常用美国药吗?
看情况。
前面分析过,关税战之后,进口药供应或价格不一定会受影响,目前的市场表现也还平稳,可以不用太过担心。
但如果是特殊疾病患者,如依赖进口抗癌药、罕见病药的患者,或者使用进口药且无国产替代方案的慢性病人,可咨询医生后少量备货。
但需注意药品保质期,没必要过度囤药。
短期来看,保证续保的不会,因为费率调整要符合很多条件,不能说涨就涨。
不保证续保的没有这种条款,但以尊享e生为例,目前赔付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也不必太过担忧。
重疾险则完全不受药械涨价这些影响,因为它只与我们购买的保额及生病概率有关,医疗成本不影响它的定价。
总的来说,对于今天聊的这个话题,我们还是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乐观的底气来自中国制造的实力、综合国力的提升,相信国家在这轮对抗中,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当然,更希望世界贸易早日恢复正常,世界人民都能有更稳定、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