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手头有笔钱,你会怎么投资?
这个问题在我家,能得到三个具有时代特色的答案。
有人选择存银行吃利息;
有人会凑钱交个首付;
而我,会选择买上几只看好的基金,躺平坐等收益。
总之,我家三代人,会三种截然不同的投资选择。
我爷爷奶奶那代,最早处在“票证供应”时代。
什么粮票、布票、火柴票......每家每户,定量发放。
(我爹翻出来一个纪念本)
有钱的,可以买别人家里舍不得用的票;没有票,钱不够,就啥也买不到。
按照我奶奶的说法,钱和票都是省吃俭用存下来的。
于是,从“票证供应”年代走过来的他们,对手里的钱是万分珍惜,甚至有种刻进骨子里的执念,认为“保本”比“赚钱”重要得多。
除了稳稳储蓄,他们那辈就认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东西,比如黄金、邮票啥的。
等到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改革春风吹满地。
收入是高了,机会是多了,但“储蓄防风险”的保守基因依然刻在骨子里。
像我姥姥,就是一个“稳中求进”的人。
有存款还是优先存到银行吃息,存折手写,八十年代,利息最高能达到17%。(羡慕)
除此之外,就是干一些时兴的“投资”项目。
八几年还没国债,我姥倒腾了不少国库券。
个人买的利息最高能到14%,小赚了一笔。
但到90年代,国库券不碰了,正巧赶上不少工人下岗,于是转而跟熟人一起玩起炒股,结果最后还亏了。
过几年炒不动了,我姥爷就被亲戚朋友推着,买了份递增型养老保险97版。
每年交7000块,交10年,退休第一年就领到1万,到今年能领1.6万。
我查了下,当年预定利率是8%,到今年领时,IRR已经有6.5%。
用我姥的话来说:“年代不同,我们那个年代只要敢伸手,基本都赚钱;现在的年代,乱伸手,基本都赔钱。”
到我妈大学毕业,正好迈进“千禧年”——2000年。
福利分房取消,商品房时代开启。
我妈和我姥商量,决定把之前赚的钱都投资房产。
正好从珠海的中介那得到些“一手资料”,才1000多一平,就拿下了几间商铺和房子。
现在回过头来看,地段不好,租也租不出去,卖了也不值,真是亏了~
相比之下,我姨的思路就更“激进”些,完全踩中了那股席卷全国的炒房热潮。
她坚信房产不只是抗通胀的“硬通货”,还是留给子女的保障。
于是毅然决然地把澳门房子抵押套钱,买了深圳的房子。
后来又通过抵押和借钱,继续买房,从澳门、珠海买到深圳,如今坐拥十几处房产,实现了财务自由。
不过以上都是手头有钱的,手头没钱的就选择“拼房”。
亲戚朋友凑份子一起买,等房价涨了再卖,利润按出资分。
还有人倒腾过“楼花”,就是花少量钱买期房,还没交房就转手赚差价。
总之花样百出,直到各地开始限购,这种疯狂才算有所消停吧~
到我这代90后,机遇是赶上了互联网大爆发,投资方式也从“跑银行”变成“点手机”。
尤其是2013年余额宝现世,不仅随时存取,收益还比银行高。
当时余额宝的年化收益维持在5%~6%,而彼时银行的定期存款年利率也只有3%~4%。
自从互联网金融热潮开启,大伙儿的理财需求开始觉醒。
有人买基金,有人玩货币。
比如我,没有长辈们的超前眼光,只能跟跟风买点基金。
2017年入坑过中欧、易方达、景顺长城......热搜上也是三天两头挂着基金经理的大名。
几千块放进去,有时一个月能赚好几百,有时亏得还不少。
而我同事不光炒股、买基金,还玩玩加密货币(有风险,不建议)。
接近12万的高位进场,很快就亏5%,还好只投入小几千,算练手了。
不过都是好几年前的事儿了,最近两年比较火的就是各种ETF系列。
年轻一代的玩法真应了那句话:懂不懂,不重要,技术能让理财门槛低到几乎消失,对普通人来说,风险也更高。
毕竟钱在账上就是个数字,仅靠一个波动推送就能让人心跳加速。
现在的我,是既不想躺平吃低息,也不敢Allin。
而一些风险偏好低的朋友,也开始买储蓄型保险来锁定长期收益。
像前几年,我的朋友就买了4%的保单,比现在各种固定收益的金融产品都要香。
看着家里的长辈各种五花八门的赚钱方式,我自己也很清楚,投资这件事,不是拿别人的地图过来直接跟着走。
每个人的投资理念、投资目的会有差异,每个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样。
无论是存银行、买房子还是投基金,关键得与自己的需求和心态匹配。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能让自己心里踏实、晚上睡得安稳的选择,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