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让保险回归本位

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保险投资收益连连受挫。于是,不景气的保险市场泛起一片回归保障业务的呐喊声。对此,有专家赞不绝口称道:保险调整经营方向,回归保障业务,正当其时。
倘若没有金融风暴,保险产品依然会以乔装打扮之态,与股票、基金等其他投资产品并驾齐驱,高唱投资回报;倘若没有金融风暴,多少人依然会喋喋不休,唠叨着买了投资类保险产品赚了多少钱;倘若没有金融风暴,保险公司依然高举投资回报之诱饵,前行在远离保险本质的道路上。
所以,感谢金融风暴,让保险的投资受挫,使得保险的保障特质得以彰显。在投资收益归零的声声叹息中,我们可以静下心来,近距离观察一下保险之本质。
其实,保险的历史就是一部人与风险作斗争的发展史。百多年前英国的那个渔村的渔民,在长期的捕鱼过程中,醒悟了出海捕鱼与风险之间的规律后,便自发组织了互助会,各家出点钱,权当遭遇风险后渔民家的急救钱。从此就有了“风险金”一说。以后又引申出了风险金能在出海遇风险后降低经济损失的保险理念一说。
如此看来,保险自诞生之日起,即与“防风险”三个大字休戚相关,百多年来人类所经历的风险证明了这一点。而如今的金融风暴,则再一次警示我们:过分专注保险的投资功能,终将违背保险的本意而自食苦果。
从当下社会的保障体制看,广覆盖、低层次是一大特征。言广覆盖,基本上人人有保障;说低层次,若患重大疾病,个人则要自掏腰包一大笔钱。既然国家对个人的保障不可能统包统揽,那么如何在广覆盖、低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保障水平?买商业保险就成了大多人的选择。
但几年来,此种常识却被淹没在“买保险就是赚钱与投资”的误区中。一些人自身保障相当薄弱,却去买保费昂贵的投资类保险产品,以求得高回报,结果金融风暴一刮,用于投资的钱输得嗷嗷直叫;一些人以“我有钱,不需要保险”而拒绝保障类的保险产品,将人民币扔进了股市之中,结果在血本无归的同时,自身的保障也深陷困境。
我们之所以要谢谢金融风暴,因为金融风暴让我们从异常深刻的一个角度透析出了保险重投资轻保障所带来的危害。同时更警示我们:买保险首先就是为了降低风险,而不是为了赚钱。对保险公司和保险监管部门而言,明晰保险与风险这种天然的联系,则是发展保险业的主导思路,舍之、轻之,都要进入保险的误区。
既然如此,窃对“因为金融危机的教训和投资收益对各保险公司业绩的打压,将促使各保险公司开发保障型产品,回归保险保障本质”之专家的言论又产生了一些不解。就当前形势而言,此话不错。但保险回归保障绝非权宜之计,而是回归了保险之本义。因为世间刮起了金融风暴,所以保险要回归保障之本义,那么没有金融风暴,保险就可以不回归保障之本义?就可以将保险等同于其他投资产品?显然,这种说法又陷入了保险的误区。
如此看来,我们应该深切体悟到,保险的保障作用实际上就是体现在“生命”两个字上,而保险的投资功能仅仅体现在原有保费的增值上。究竟是生命的保障作用重要,还是保险费增值作用重要?
当然,如果由此得出保险产品只有一种保障功能,显然也是一种偏见。随着市场的发展,人们对保险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保险除了保障功能外,理应有它功能多元化的特色。但前提是,保障功能始终是保险的基本功能。避保障而不谈,唯投资为导向,那就本末倒置了!
当我们在金融风暴之下,审视保险产品由投资功能向保障功能转化的同时,还悟到了保险的另一层深意:其实,保险的保障功能本身也是一种投资功能,是对人本身的投资。这种投资功能体现在对生命的呵护与关爱之中,寓保障于生命之中。如此说来,这何尝不是一种内涵价值更高的保险功能呢?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