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不是哪个都靠谱

近日,工行员工私自销售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的一则消息引发广泛争议,为更多投资者敲响警钟。与此同时,银监会一位负责人也表示,国内银行理财产品近年来快速发展,但部分机构仍存在不规范的理财产品运作方式。对此,省城银行业人士提醒投资者,并非所有在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都是安全的。
银行产品也有代销
今年来,一些存在非法集资性质的假私募或披着理财产品外衣的高利贷不断充斥理财市场,让投资者损失惨重,越来越多的普通投资者更愿意相信银行。不过,事实证明,银行的产品也并非那么可靠。
记者了解到,投资者在银行购买的产品,大部分属于银行自己发行管理的产品,少部分则是银行代销的产品,比如基金、信托、私募、保险或第三方理财等机构的产品,这类产品银行其实只是代理销售,产品的盈亏都由管理公司负责,而由于部分银行管理制度不够严密,部分营业网点销售的产品,可能并未按照规定履行审批、报备等程序,属于银行或员工个人擅自代销或推介的业务产品。据悉,近日,一些股份制银行已经开始重点对代销产品进行风险排查。
由于部分银行代销的产品提成相对较高,银行网点销售人员在向普通投资者介绍产品时,一般都会对产品的发行机构及潜在风险刻意隐瞒,这使得投资者很难分清哪些产品属于银行代销。对此,省城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提醒投资者,一般来说,投资者从产品名称及产品说明书上就可以辨出端倪。
不要轻信“高收益率”
一般来说,投资者往往会对那些宣称预期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产生明显的兴趣。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选择理财产品并不合适。“银行所称的预期收益率,可能与银行的存款利率并无可比性,在购买产品时,投资者需要看清这种预期收益率是否是按年计算的,然后再斟酌这样的收益是否符合自己要求。”一家国有银行人士解释,即便是预期收益率较高的产品,投资者同样需要关注其风险,为了吸引投资者,银行一般所讲的预期收益率都是最高预期收益率,并且在产品宣传单上也多会突出收益而略过风险,从而给投资者造成错觉,其实,收益相对较高的产品一般都不保本,到期时投资者很可能连已支付保费都会受损,投资者最好能提前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有一定的预估。
按照银率网公布的最新数据,就在上周到期的412款理财产品,仅有111款产品公布到期收益率,仅占总数的27%。而11月份,公布到期收益率的产品在全部到期产品中的占比也仅为55%。“对于一些风险较高的理财产品,大多数银行其实都是报喜不报忧的,这也造成理财市场上,产品到期不公布其实际收益率的现象越来越多。”上述国有银行人士解释。
学会看产品说明书
事实上,与理财产品风险和收益相关的所有信息都隐藏在产品说明书中,不过,不少理财产品说明书却因为过多的专业术语让投资者觉得晦涩难懂。如何看懂产品说明书,其实也需要一定技巧。
任何理财产品都会有投资风险,通常会面临流动性、信用、利率、政策等投资风险,理财产品说明书中会标明产品风险的高低,对此,上述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提醒投资者,在阅读产品说明书时,投资者不妨先看后面再看前面,由后及前、由浅及深、由小及大,一般而言,风险提示大多出现在说明书的末尾,商家为了避免某些内容被过分关注,会将相关的内容用浅色字故意淡化,另外,大多数时候,潜在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亏损则会被藏在字体相对较小的说明里。
尤其是对于银行或其他机构推出的一些信托类理财产品,业内人士也提醒,投资者还需要具体了解资金的投向,以及投资项目的情况,因为资金方向决定了一款产品的风险大小和预期收益率实现概率的大小,此外,还需清楚相关企业的资金周转率和资产负债情况,以把握融资项目的还款能力。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