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双轨制是什么意思?

养老保险双轨制是什么意思?
从2014年5月起,全国人大财经委调查组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为重点,进行了专题调研。据调研组在中国人大网的问卷调查,49%的被调查者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大表示不满。
调研报告称,各地反映双轨制是当前社保制度不公平方面的突出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企业养老保险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并未参加,虽然后来一些地方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试点,但多数仅是在形式上缴纳社保费,体制机制没有根本改变。
小编介绍,目前各国对公务员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制度安排,有的是统一制度(单轨),有的是分别建立制度(双轨)。但总的趋势是在基本制度上逐步合并,在具体政策上体现职业差别。
我国的养老保险“双轨制”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以前,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退休制度是大体一致的——职工都不缴社保费,退休时都按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退休金,都由单位负责。
1984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逐步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是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需求十分迫切,必须率先推进。
因此,80年代中后期,各地进行改革试点;1991年国务院总结试点探索经验,作出改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经多年完善,逐步确立起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而机关事业单位,由于不像企业那样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前沿,所以虽然也有一些地方进行了改革的尝试,但总体进程相对滞后,单位和个人没有缴费,仍按‘最后的’基本工资计发退休金,仍由单位负责保障。”胡晓义说。
他指出,由于筹资渠道、保障方式、待遇确定机制不同,在一些同类人员的待遇水平上也出现明显差别,形成了社会上热议的“双轨制”现象。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作为再分配重要手段的社会保障要更加注重公平,合理调节社会收入关系。”胡晓义说,“而‘双轨制’的长期存在引发了社会矛盾,显然不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因此,不论国际上的各种制度安排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双轨制”问题必须提上改革日程,这位副部长说。
胡晓义强调,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的“单轨制”变为特定时期的“双轨”并行,再到今后逐步“并轨”,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