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是什么

放眼今天的社会,对保险拒绝的最常见的理由就是:“保险是骗人的。”但任何理智的人都承认,这种说法本身就是悖论,正如同说钱如何害人一样。因为钱是死的,人是活的,好人用钱救人,坏人用钱害人。所以有人说: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邪。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简单说,就是告诉我们,东西没好坏,关键看人怎么利用。保险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被发明出来的风险管理的工具。最早起源于海上保险。保险制度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表征,是人类以组织的形式有效应对风险的伟大发明。从保险的起源来看,保险的基本职能就是一种“分担风险,消化损失”的科学制度。财产保险是对财产损失进行补偿,人身保险是对人身遭遇意外和疾病时进行损失补偿,这种制度化的互助,让参与者达到了互助和自助的双重效果,也就是说自己出险时得到大家(组织)的帮助(自助),他人出险时又参与对别人的帮助(互助)。保险制度是最有效率的“慈善”,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保险制度的设计是基于概率论,也就是依靠大数法则来实现对个体不确定风险的有效管理(群体具有确定性)。保险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任何个体独自承担风险的能力都是有限的(风险发生不符合概率,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无法预防说“保险是骗人”的几种心理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由于代理人不专业造成对客户的误导以及客户对保险的误解和误会是客观存在的(那些品质恶劣欺诈客户的个案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本文主要讨论那些并没有客观事实的主观偏见的心理成因。1、得失偏见:得失偏见就是抓其一点,不及其余。比如买一个年缴保费3000元,缴费30年,保额10万的重大疾病保险。有人就说,如果我交足了30年,保费就交了9万,你才给我10万,如果算上利息,肯定不合算,所以保险是骗人的。这种说法属于以点代面,保险保障是一个过程,应该看30年这个时段,而不是30年末这个时点。所以,买保险赚了就是亏,亏了就是赚,把保险和人生综合看,而不是单独计算,你才会接受保险的科学含义。2、狭窄视野:保险的林林总总,对不少人来说,都是道听途说的多,亲身感受的少。在中国,银行业和证券业的时间都比保险长,所以我们不小心就会用看待银行(方便、安全)和证券(高回报)的视角来看保险,陷入一个狭窄的利益比较视野中,就很难去认真了解保险的特性和功能。3、心理账户:你的钱,价值本来应该是一样的,但我们的心理账户却赋予不同的钱不同的价值和情感。比如钱包里的钱,丢了1000元,你会很心疼,但是股票跌掉1000元,你会觉得无所谓。4、鲜明偏见:从媒体上得到一些保险公司的负面报道,就认为保险是骗人的。而不知道这些被报道的都是小概率事件。保险公司的真实情况是理赔时主流的,拒赔是个案(大概行业的理赔率超过95%)。因为保险行业的特点(对客户的理赔都涉及到客户的隐私,不能全面报道)和媒体的审丑爱好(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世界通病)就造成了我们的错觉。当然,保险行业对理赔的客观全面的分析和报道也没有,这是行业的欠缺。5、结果偏见:拿某一个点来比较保险和别的金融产品,比如拿五年期的银行储蓄利率比投入五年的保险,觉得保险退了还损失,不如存银行。股市好的时候拿股票的高回报比保险,说买保险不如股票。但是忽略了长期看,保险的利率比较稳定(比如现在看95、96年的保险)。更重要的是,买保险就不是为了回报率,更重要的是安全性和风险管理的不可替代的功能。6、后视偏见:即事后诸葛亮的心里。买了保险没用着,就说保险不好。买了车险没用过,难道应该后悔吗?买了寿险没用上,可以后悔吗?其实正确的认识是:保险是用有限的财务支出,避免不可控的财务损失。通俗地说,就是“没事是好事,有事也没事”。7、证实偏见:周围有人理赔不满意或者遭遇欺诈(简单说就是对保险公司不满意),就成为了一些人不买保险的证据。而这种以偏概全的证实,并不代表保险的真实面目,我们需要在证实的同时,进行证伪的实验,才会有科学的结果。比如,有人买了辆宝马,命不太好,总是出问题,就到处抱怨说宝马有多么差劲,周围人受其影响,或许多少对宝马的印象会打折扣。但我们需要的信息是,宝马车的故障率和别的车型比较,到底是高还是低,而不是依赖一个个案。所以说,保险是不骗人的,骗人的是我们的观念(某种主观偏见)。如何减少这些偏见呢?就是要多学习,多了解。俗话说,看病找大夫,打官司找律师。要有对保险的科学认识,不是躲避,不是拒绝,而是主动了解,多听保险公司的课,多学保险的常识。另外,学会换位思考和反向纠正也很重要。风险管理要全面,任何漏洞都可能造成巨大损失。人生的风险是复杂多样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只有死亡的结局是确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_副本.jpg)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